欢迎来到顶点小说网,读书愉快,有事请随时给管理员留言

手机阅读 | 免费注册 | 用户登陆 | 忘记密码

首页>历史军事>脸谱下的大明> 第九百二十五章 诱饵

上一章 | 作品目录 | 下一章 | 报错求片

背景色: 字体: [ ]

第九百二十五章 诱饵

    杭州府,钱塘县。

    巡抚衙门的书房内,侯汝谅茫然的将手中的信递给对面自己最信任的幕僚。

    张师爷一目十行扫了一遍,抬起头来,眼神古怪非常,口中喃喃自语,“就这么简单?”

    侯汝谅的眼神同样古怪,似乎是回答,但也似乎是喃喃自语,“绝不可能这么简单!”

    入浙一年多了,侯汝谅始终没有找到突破口……或者说他也不愿意去捅那个马蜂窝,毕竟他当时的任务只是揪胡宗宪的小辫子。

    但终归入浙这么久了,而人家王本固来了才两个多月,雷厉风行至此,单刀直入抢班夺权,居然成功了。

    对视一眼后,张师爷沉思片刻轻声道:“未必不可行,唐荆川这等人物,致仕归乡……绝不可能虚言扯谎。”

    “就算朝中选下一任宁波知府,王子民也应该站稳脚跟了……更何况吏部天官杨惟约与高新郑交好,而高新郑与钱展才虽同为潜邸旧臣,但颇有间隙。”侯汝谅叹道:“入浙年许,一事无成百不堪,入浙至今不过三月,奋发而前,一朝得势……”

    “哪里能怪东翁?”张师爷收起信,劝道:“前年末东翁入浙前便和随园起隙,后连续吃了几个闷亏,当时元辅在京中……可帮不上什么忙。”

    那时候的徐阶正是低谷期,到侯汝谅就任之后……更惨,内阁被李默、高拱联手制衡,压根没办法给侯汝谅任何助力。

    “如今随园势衰,王子民以势相迫,再加上唐荆川有意致仕,这才捡了个便宜。”

    “再说了,上一任浙江巡按御史庞少南,虽为元辅门生,但似乎……呃,至少果敢决断,不如王子民。”

    庞尚鹏已经回京两个多月了,一出正月,都察院御史、六科给事中就有多人上书弹劾,但也有部分言官为其喊冤……此事如今在京中热议。

    原因很简单,弹劾庞尚鹏的科道言官背后,能隐隐可见徐阶的影子,而与其相抗的言官背后,高拱的身影若隐若现。

    弹劾庞尚鹏的罪名是其在浙江嘉兴、湖州两地试行一条鞭法,以银差取代力差,结果激起民变。

    庞尚鹏太急了点,而且刻意避开了最富庶的宁绍杭三府,而嘉兴、湖州两地多年遭倭寇劫掠,又被提编法榨的干干净净。

    为庞尚鹏喊冤的理由……说起来有点拿不出手,为国试行一条鞭法,不可以此相责。

    但关键就在于一条鞭法,随着隆庆帝的登基,当年裕王府内很多事都传了出来,再加上潜邸旧臣不再像前些年那般谨慎少言……所以,很多人都知晓,最支持一条鞭法的两个人,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高拱,以及国子监司业张居正。

    再联想到张居正和徐阶这对翁婿的反目,以及庞尚鹏巡按福建时期就曾经试行十段锦法、一条鞭法,在想想庞尚鹏、王本固两任浙江巡按对镇海完全不同的态度……一条很清晰的路线在侯汝谅的脑海中展露出来。

    侯汝谅长叹一声,朝中的水可真浑啊,虽然惨烈不如嘉靖一朝,但水中混浊难见清澈更甚之。

    更别说,今年可是京察年,庞尚鹏此事说不定会引出偌大风波。

    侯汝谅怎么也想不通,师相历经宦海数十年,门生党羽姻亲不计其数,怎么就非要和最有前途的两位姻亲后辈翻脸……徐阶要知道侯汝谅这么想,非要跳脚不可,是我要翻脸的?

    一个两个都是白眼狼……徐阶也是要吐血,早知张居正、钱渊是白眼狼,还不如选其他人呢,比如和张居正差不多时候丧妻的胡应嘉。

    原本侯汝谅在新帝登基之后曾经一度谋求迁转,潘季驯转任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,主责修理河道,留下来的大理寺左少卿挺合适的……可惜侯汝谅刚刚起了心思,邸报就登出来了,高拱姻亲已然得手。

    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?

    现在侯汝谅想来,朝局如此难测,自己还是不要回京的好。

    张师爷打破了沉默,轻声问:“东翁,王子民之邀?”

    王本固有自知之明,他知道想全盘接手通商事,光靠自己和手下几个下人,那想都别想。

    唐顺之留下的人王本固不太信得过,县衙那边孙铤现在就是个炮仗,一点就炸,而各处的管事……经过那日一触即发的火拼,王本固更是不敢信。

    不过,王本固早就准备好了。

    侯汝谅身为浙江巡抚,虽然这一年半来无甚作为,但毕竟是封疆大吏,身份摆在那的,手下多有幕僚,多多少少也聚拢了些人物。

    关键是,王本固身为文官,本能的想拒绝董家深层次的参与到海贸中去,但总不能过了河就拆桥吧,所以想借侯汝谅一用。

    更别说那些边军……个个都不是好鸟,现在简直就和掉进米缸的耗子一般,帮忙那是没指望的,扯后腿却是很可能的。

    当然了,入浙几个月,王本固和侯汝谅虽是同党,但相互之间的关系只能说一般,想使侯汝谅帮忙,自然是要给块肉吃的。

    没有好处,能使得动浙江巡抚这样的封疆大吏吗?

    这就是张师爷犹豫询问的原因,因为王本固给出了块让侯汝谅非常心动的诱饵。

    试行以海运代漕运。

    以海运代漕运,从弘治年间就陆续有官员提议,但一直到现在,大半个世纪过去了,正式向朝中行文上书请行海运的只有一个人,正是侯汝谅。

    嘉靖三十六年,时任辽东巡按的侯汝谅目睹辽东饥荒,遍地尸骨,易子而食,转任辽东巡抚后,他向朝中要银要粮,并提议粮食由山东以船只海运直抵辽东。

    通过邸报知晓东南通商事后,侯汝谅将此作为自己建功立业,并名留青史的途径……反正他也没指望自己能胜任六部尚书甚至入阁为相。

    这就是侯汝谅愿意入浙的原因,也是侯汝谅入浙遭到抵制后并没有刻意反击的原因,也是侯汝谅对宁绍台三府颇为优待的原因。

    他知道,自己的希望就在宁波,就在镇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