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脸谱下的大明 小说()”查找最新章节!
虽然是辞官归乡,但孙承恩的身份依旧让嘉定城的文人士子趋之若鹜,原因很简单,孙承恩曾经长期兼掌詹事府。
明朝是没有唐宋时期“不历地方不入中枢”规矩的,相反,新科进士都以入翰林院为“储相”为荣,恨不得一辈子都不出北京城。
但翰林院里到老都没办法一展抱负的人多了,而詹事府就是他们踏上青云路的一条捷径。
当年徐阶就曾经在詹事府下属的司经局任洗马一职,之后很快转任国子监祭酒,又升任礼部右侍郎、吏部右侍郎,顺利的直入中枢。
孙承恩执掌詹事府多年,这方面的人脉让人眼热的紧。
但孙承恩拒绝了几乎所有人的帖子,只邀请了一位,即使他们在今年初刚刚见过面。
这个人是归有光。
归有光,昆山人,字熙甫,号震川,书香门第,幼年家境败落,中了秀才之后连续五次乡试落榜,直到嘉靖十九年才中举,之后又是连续三次会试名落孙山。
实际上,归有光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“落榜达人”,其一生五次乡试落榜,会试八次落榜,第九次会试才中了三甲进士,要知道公认性情刚毅的海瑞也就考了两次就放弃了。
今年初归有光再次落榜,归乡后移居嘉定,一边继续苦读一边开始了谈道讲学的生涯,四方学士纷纷慕名而来,一时间其名遍传天下。
所以虽然至今还没中进士,但归有光在江南名气极盛,被称为当世大儒,就连孙承恩都不呼其名而称其“震川先生”。
幼年家道中落,五次乡试、三次会试落榜,偏偏自认为才华不弱于人,这导致归有光有着常人难以理解的傲气,对着孙承恩这等人物未必会显露出来,但对其他人就未必了。
于是,前来拜谢孙承恩的钱渊莫名其妙的看着这老头,特么老子招你惹你了!
“这位是震川先生。”孙承恩皱眉介绍道:“渊哥儿不得无礼。”
归有光一甩袖袍,“老朽不过是五次落榜的老秀才而已,哪里配钱公子行礼。”
归有光身后的青年横眉竖目瞪着钱渊,“还真够健忘的,就这记性也敢拍着胸脯说中举犹如探囊取物!”
钱渊终于从脑海深处翻出了这段记忆……还是嘴贱的前身惹的祸,去年赴南京乡试之前,曾有同窗提议拜访归有光,而前身很是不屑的嘲讽其五次乡试落榜的经历。
真头痛啊!
这还不是松江呢,鬼知道以后会碰上多少这种破事!
钱渊干笑几声,正准备说些场面话,突然外间传来嘈杂的喧哗声。
胡县令手持书信急匆匆进门,甚至手挽衣衫下摆一路小跑,“不好了,大事不好!”
孙承恩眉头皱得更紧了,每逢大事有静气,这像什么样子!
“倭寇来了,倭寇来了!”满头大汗的胡县令气喘吁吁。
孙承恩霍然起身,一把抢过书信,片刻后僵立半响一屁股坐了回去。
归有光身后的青年从地上捡起书信瞄了几眼也是神色大变,“不是说只是小股倭寇吗?张大人居然全军覆没!”
钱渊脸上神色变幻莫测,思索片刻后问:“县尊,倭寇已经围城?”
“还没有。”胡县令擦着头上层出不穷的冷汗,“但嘉定已经没兵了……”
“怎么会没兵丁?”归有光皱眉问:“太仓卫有三个千户所!”
“卫所……”胡县令无奈的解释:“现在全国都一样,也就边军稍好一些,缺额厉害的紧,这次能带出去的兵丁全都让张大人带出去了。”
钱渊叹了口气凑过去瞄了几眼那封信,又转头问:“那位张大人带了多少兵?”
“呃……”胡县令支支吾吾的说:“三四百人吧。”
三个千户所一共就抽调出三四百兵丁,也真是够了,要知道现在还不是后来明军盛行家丁制度的时候呢。
孙承恩那边已经心乱如麻了,捂着胸口什么主意都没有,反而是孙克弘强行镇定下来,“县尊,镇海卫那边通知了吗?”
“已经派人去了。”胡县令苦笑道:“但难说的很,镇海卫情况不比太仓卫好。”
孙克弘也没话说了,现在情况摆在这儿了,倭寇随时都可能来袭,而嘉定城赤身裸体……
刚感觉大腿有点发抖,身侧突然伸出一只手扶住了孙克弘,钱渊低声问:“那个张大人任什么职?”
听孙克弘解释之后,钱渊才算弄明白,虽然太仓洲是弘治十年才设立的,但太仓卫和镇海卫在明初就已经成立,后因为倭寇侵袭在正德年间设立了兵备道副使。
大厅里安静的落根针都听得见,钱渊等了会儿实在等得不耐烦了,特么一群废物点心,不管做什么都比现在强啊,就算跑路都能多跑几步!
“战事一起,弃城必死,县尊应该不想遁逃吧?”钱渊从孙克弘身后走出,指着站在门边正跃跃欲试的卢斌,“嘉定县城并不大,县衙的捕快、白役加上城内民勇守住县城并非不可能,而且浙西参将卢大人之子带精兵正在城中。”
“另外城内还有什么人善于兵事,县尊不妨一起请来。”钱渊不去看胡县令脸色,朝卢斌招招手,低声道:“两件事,立刻派人送信给卢大人,另外派人出城打探消息。”
“小股倭寇而已,守城问题不大,没必要给父亲报信。”卢斌面露傲色。
“能让带着四百兵丁的兵备道副使全军覆没,这股倭寇要么战力非凡,要么人数不在少数。”钱渊阴着脸低声说:“卢大人如今镇守嘉兴府,这股倭寇怎么来的?如果是从嘉兴府北上,你父亲早就报信过来了。”
“说不定是从松江府那边……”
“俞大猷正守着呢,川沙那边正打的欢,就算是从那边来的,俞大猷怎么可能不报信。”钱渊叹道:“总不会是从通州跑过来的吧,隔着长江呢!”
“对了,还有件事。”钱渊伏在卢斌耳边低低说了几句。
看着胡县令和卢斌匆匆离去,钱渊叹了口气,不管如何,逃过此劫一定要迁居杭州,实在不行就去徽州府,甚至去母亲娘家江西也行。
这时候归有光身后的青年嘟囔道:“倭寇也未必会攻嘉定……”
归有光脾气不太好,他的弟子有样学样,这青年名为沈兴平,拜在归有光门下十余年,本事不大脾气却不小,去年要不是钱渊被徐璠一棍打倒,他早就去华亭县找钱渊麻烦了。
钱渊哼了声,“对你来说,倭寇不攻嘉定是好事。”
“但对其他人来说,倭寇攻嘉定是好事。”
沈兴平眉头一挑正要说话,突然一个声音从门外传来。
“说得对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