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87章 政令
管彤不觉回想起她第一世上初中的时候,班里有几个成绩好的,完全抱成了团,对他们这些成绩差的或成绩一般的,可以说是不屑一顾的……
管彤一觉醒来,夜幕已经开始沉降,她揉着眼睛从房间里出来,便看到楚凌云安静的坐在小客厅里,眼神满含深意的看着她。
“殿下……”
管彤一脸茫然的问,“我是不是很丑?”
“我的丫头什么时候都不丑。”
管彤在他身边坐下,楚凌云握住她的一只手,满带柔情的问:“有没有觉得饿了?”
管彤正待回答,她的肚子“咕噜”一声响,管彤笑了笑,“我怎么睡到这时候了?”
“谁说不是呢!”
楚凌云伸手在她的鼻头下刮了刮:“我的丫头还是那么喜欢睡懒觉。”
“殿下,您这说法不公平,我已经改了好多,好不好?”
“是是是!”
楚凌云笑应着,催促她去洗漱,然后去吃晚饭。
说到吃饭,管彤变得积极起来,动作麻利的收拾时,心底还担心着即便岳鹏飞他们寻来个食材,做出来的菜的味道并不是她想象中的。
结果等他们夫妻俩赶去用饭的地方时,餐桌上虽然摆上了多道菜,但中间的位置还空着。
很显然,主菜还没有上上来。
管彤跑去厨房一看,主厨的竟然是管四丫,虽说她知道吕敏之之所以有这样的安排,是因为知道她这人在别的方面的要求可能那么高,但对吃这一方面很讲究。
现在,肯定是越来越讲究了。
但管彤还是很矫情的喊话:“为什么要辛苦我们家四丫,我们可是来做客的。”
静候在一边的吕敏之没有理会她,倒是管四丫跟着解释上了,说她只是动动锅铲,一应准备工作都是他们的人做的。
“这是理所当然的。”
管彤还是一脸的不痛快,岳芊芊进来笑着道:“管彤,你就别咋呼了,我敢说你这时进厨房,首先就是看是不是做的你点的菜,再就是看是怎么做的,如果不如你意,你肯定会亲自上手。”
“即便那样也不能不打招呼的就借用我家四丫,现在既然已经借用了,我便退一步,吕敏之你这个主人把该付的工钱付了。”
“好好好!管彤你说,付多少合适?”
吕敏之暗自翻了一个白眼,终是开腔了。
“这个……可不能由我说了算,你看着给便是。”
管彤说的一本正经,管四丫一边准备菜出锅,一边连连表示:“不用!真不用!吕姐姐那便真付了,我也不能要啊!”
“该要的还是得要。”
吕敏之抱着手膀子,气定神闲地道:“再说了,你彤姐姐已经摆明了说了,我哪有不付之理?”
说完了,探手入怀,拿出两百两的纸币来,说是一道菜一百两银,很公平合理,如果味道亦合她的口味,她就算是交的师傅钱。
使得管四丫接也不是,不接也不是,管彤不管不顾的上前一步,帮她接了,说是代为保存着,回去了,就给她存进汇通银行。
汇通银行,汇通天下。
汇通天下的任务到现在还没能实现,但汇通大夏国,已然成功铺开了。
政策不下乡!
这还是大夏国之前的行政风格,最起码在西州这边不是。
西州知州秦广川完全是楚凌云怎么说,政令就怎么下达。当然,朝廷方面下达的政令他也不敢有丝毫马虎,如果有两者相冲突的地方……不,是不会有的,楚凌云这个西州的藩王,除了大肆搞建设,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条件外,就没做过什么出格的事。
但朝廷那边的御史言官们,还是会拿他大搞建设说事,秦广川也没少被弹劾,说他完全是应声虫,没有一点自己的政治主张,应该撤换。
可每每有这方面的折子,都被夏皇压下,如果他们实在叫嚣的凶了,夏皇也会质问一声,说是如果哪位地方官如他那样,不仅让下面的老百姓的生活改善了,上交的锐收也在一年一年的增加,他是会给予特别嘉奖的。
还有宸王,作为分封一地的藩王,主动打破了就藩地的税收一应归藩王所有的政策,每年会上交朝廷三成,他自己得七成。
这是楚凌云最新的表示,说是到年底一次性上缴,那样,可使得国库丰盈不少,掌管户部的官员是高兴了,但其它分封各地的藩王就有些不高兴了。
不过,朝廷也没让他们效仿,只不过,即便这样他们也觉得膈应,太子殿下高兴了,忙着挑拨离间,还表示,他自始至终都不会有让他们分出税收的想法。
所以说,在这一点上,楚凌云的确有失明智。
但从楚凌云这方面而言,他是自愧于拍卖地块所得,他跟他的兄长们一一做了解释,也向朝廷方面做了陈说,如果没有地块拍卖这项收入了,他这边所承诺缴纳的三成税收也便没有了。
在楚凌霄看来,他这是明知自己错了,想亡羊补牢,可是,显然已经晚了。
他是讨得了他们父皇的开心,但他那些分封各地的兄长们,却是一点也开心不起来,说似乎是在向他们宣称,他的分封地是最大的,有充足的土地拍卖。
更甚者,他还在有意巩固他藩地的稳定性,在与大夏国其它地域接壤的分界线上,开始大搞城镇化建设。
建造的城镇不大,但每隔十五里一个镇子,就显得太密集了。
各地藩王在声讨他的同时,也在于他这般操作,而且,外来之人是不能轻易进入他们的藩地的,得有朝廷或是各地方官员出示的通行证,还得接受严格的盘查。
这一点是在六月初新兴起来的,夏皇倒没觉得什么,他反倒觉得城镇化建设是一种进步,按照大夏国的祖制,各地的人就只能在他的地块上活动,是不能随意去往他地的,老百姓即便是走出村子,也需在当地村长那开具通行证。
大夏国立国六十年之内,其政策还是一如即往的严格,后来,慢慢的松懈了……没有人去深究它的原由。
但现在看,楚凌云的这项主措,就像是在为恢复大夏国之初的政令而努力,且这一点是有他的必要性的,可以减少人员随意流动,甚至可以减少各种犯事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