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顶点小说网,读书愉快,有事请随时给管理员留言

手机阅读 | 免费注册 | 用户登陆 | 忘记密码

首页>都市言情>彗炽昭穹> 第117章 伏阙上书

上一章 | 作品目录 | 下一章 | 报错求片

背景色: 字体: [ ]

第117章 伏阙上书

    深秋渭水,落叶西京,远闻笙歌,便知入城之路。



    时局如此,这古都却象一个沉湎旧梦的色衰女子,不愿割舍昔日的繁华。



    那九天阊阖开宫殿的宏伟,万国衣冠拜冕旒的气势,依然浸渗于一砖一瓦,一草一木,让人陶醉其中,忘却饥民战乱。



    谁说城池不是掌权者磨给自己看的镜子?



    林雪崚白衣青冠,单骑而行,进了新昌坊,在“萃古阁”前跳下马,入门问道:“凤先生在吗?”



    萃古阁是西京最大的私人藏书楼兼印书场,上下三楹,前后九间,积书八万余册,广纳珍籍秘本。



    此间主人姓凤,人称凤萃古,他遍请名士,校勘经典,手下刻工、印工近两百人,雕印精良详明,深为学士大夫所爱。



    凤萃古与林琛相识多年,林琛每次来西京,都在这里落脚。



    此刻凤萃古见林雪崚孤身而至,不动声色的将她领进门内。



    两人穿过陈列书籍的铺子和雕版刻印的工场,进入一间僻静的储物仓库,里面堆满了印纸、石版和各种雕凿用具,一股泥灰竹墨之气。



    林雪崚沿着墙角的木梯攀上阁楼,楼上有十来个人,正在席地而谈,居中者正是林琛。



    他一瞧女儿的脸色,“怎么,太白三坛按捺不住了?”



    这些天林琛一直在为营救魏老将军奔走,魏濂的旧友和部下怕受牵连,纷纷退避三舍。



    林琛屡屡碰壁,并不气馁,想起几年前在会稽观摩石刻,曾与国子监司业程东有一面之缘,两人探讨书法,颇为投机。



    书法凸显性情,程东愤世嫉邪,轻财重义,是个耿直可信之人。



    林琛请凤萃古出面,将程东邀至萃古阁,说明原委。



    国子监隶属集贤院,并不参政,不过程东曾是承业帝的老师,愿意上书天子,力保忠臣。



    谁知书还没上,先传来盛廷要与羌逻议和的消息。



    国子监中不乏胸怀大志、忧国忧民的太学生,秦州会盟一石千浪,太学生们激言如潮。



    几天来,程东和几个最得力的学生继续与林琛商议上书的事,只不过上书的内容已经从力保忠臣,扩为诛除奸妄、主战御寇、肃整朝纲、扶民济灾。



    太学议政之风素来浓厚,可私下针砭时弊和公开上书有天渊之别。



    上书便是冒犯天威,挺身与朝中奸贼宣战,将性命置于刀口之上,国子监六堂博士和总知学事顾虑重重。



    然而程东心意笃坚,他热忱正直,深受学子爱戴,太学生们为其所感,均愿追随行事。



    林雪崚担忧道:“古来伏阙上书,成败各半,皆系天子一念之差,程先生到底有多少把握?”



    程东感慨:“陛下少年时温吞淳厚,不善争锋,是个懦弱无主的人,登基后不辨忠奸,万事皆听宦官之谏,以致恩幸特权,贪饕得志,山狱埋没,乾坤蒙蔽。”



    “如今夷狄侮慢,朝中权臣只求一己安危,什么守土保民,宗庙社稷,统统弃之不顾!天子若不痛下决心,扫除弊政,御夷狄之难,安国中之势,只能眼见盛土江山碎于贼手!”



    “国难当头,唯有收天下之心,求天下之策,才能使智者献谋,勇者竭力。我上书之意已决,倘若得罪而死,决无怨悔。”



    林琛看着他朴素执着的目光和太学生们年轻单纯的脸庞,心有感触,以指为剑,伸手在旁边的一块石版上写下一个大大的“盛”字,笔划入石半寸,有若凿刻。



    “太祖立国之时,是想开创一个明盛长久的锦绣之朝,这些年来,国家安享太祖基业,见历繁华,受之坦然,却忘了这一方明盛的江山,是由千万赤子不计得失、凝心熔血灌铸而成。先生之志,暗夜灼光,必将耀昭天下,恒醒后世!”



    程东盯着这个盛字,双眉蹙起,“点如坠石,戈如发弩,雄伟健劲,气象森严。老闲人,你单指刻写颜体正楷,存心卖弄,凤老板,你还雇那些刻工作甚,这些刀凿锤杵一概不用,只雇林老闲一个,不就行了吗?”



    众人大笑,笑罢继续低议,将奏书逐字逐句斟酌敲定。



    直到日暮,程东才和几个学生先后离去,萃古阁文士往来,看上去再平常不过。



    宵禁之后,林雪崚见林琛换上夜行衣,噗哧一笑,“老爹,你自恃轻功无敌,也要这身行头?要不要我跟你同去,给你望风把哨?”



    林琛满目鄙夷,“以前要你用剑刻字,你又哭又闹,寻死觅活,现在露脸的机会来了,倒想分一杯羹?”



    他身影一闪,飘出窗外不见。



    次日清晨,深秋的曙光勾勒出太极宫宏远的轮廓,一群云雀掠过高空。



    承天门外的宫墙上惊现神诏一般的百步刻书,字字斗大,笔笔雄浑,纵高三丈,入墙三寸,被朝阳的光芒一烫,宛如熔金流洒,轰动西京。



    刻书要求天子罢奸臣、拒议和、肃朝纲、抚民情,复用忠将魏濂领师救国,捍卫大盛百年基业,气节充沛,热血沸腾。



    国子监司业程东手举老将军魏濂恳请为国出征的血书,率领七百太学生在承天门外伏阙请命,场面凝重肃穆,壮势无声,感召至深,驻足者无不动容。



    不到一个时辰,六堂太学博士、集贤院三百学士、京城学人举子、大夫士官、外来至京的忠义人士,并同无数京城百姓,源源不断的加入请命者之列。



    踌躇者摒了顾忌,胆怯者忘了恐惧,不问国事的贩夫商人心鼓身动,不露头面的老幼妇孺腆足而入,午前已达十万人众,黑压压的人群顺着承天门大街一直铺到朱雀门大街,举目无尽。



    民愤排山倒海,呼声震耳欲聋,便是广成帝在位之时,也没见过这样万众一心的撼人之景。



    承业帝在太极殿内听着呼声,头痛欲裂,令枢密使传旨:“诸生上书,朕已亲览,备悉忠义,当便施行。”企图以敷衍之词遣散众人。



    太学生们不肯撤离,除非天子拜老将军魏濂为帅出征,并将奏书中所列的六大奸臣“肆诸市朝,与众共弃,传首四方,以谢天下”。



    宦官朱承恩名列六贼之首,汇同其他朝臣,向天子进言:“外患内乱,不可兼顾,议和只是缓兵之计,诸生不明陛下苦心,程东挑唆激事,率众伏阙,意在生变,不可不治!否则陛下一念之仁,令庶民可胁天子,布衣可改朝政,人人纠率越俎,国将不国!请陛下速速降旨,纵军逐之,将妖言惑众的逆贼程东裂尸碎骨,取其肝肠,揭竿示众!”



    承业帝呆坐不语,登基之时改元“承业”,是想继承先帝大业,治国兴邦,哪知仅仅一年,便祸乱百出,外夷嚣张,不得不忍辱买和,暂求短安。



    他并非不勤于政的懒惰昏君,他日日操累苦恼,却始终不得其道。



    如今民愤沸天,谏议鼓被擂成了窟窿,奏书犀利诚恳,朝臣的话也有道理。



    他胸中无策,一片空白,脑子已被五马分尸,难道想要平息纷乱,只有向昔日的恩师痛下杀手?



    承业帝的嘴唇张张合合,却一个字也没吐出。



    他凝视御案上的血书,怔怔发问:“魏濂因何下狱,朕怎么想不起来了?”



    朱承恩凑近道:“魏濂酒后吐言,说的尽是废太子李麒的种种好处,忤逆陛下,动摇朝基,按律当斩,陛下念他年老糊涂,昔日征战有功,留他苟活,谁知魏濂勾结程东,内应外和,惹出今天的伏阙之乱,如此忘恩负义的奸贼,若不正法,人神共愤!”



    魏濂一案,朱承恩假借皇命,私判定罪。承业帝理政混乱,记忆模糊,这些事任由朱承恩涂抹篡改。



    承业帝听罢奏述,心中苦笑,“大皇兄比朕能干百倍,魏濂没有说错啊。”



    正如程东所言,承业帝虽然糊涂无能,本性却淳厚无争,若不是一场始料未及的秋商易储,他李壑现在还满头满脑的沉迷于金石篆刻。



    承业帝以手撑案,双眉紧锁。



    幼时每见父皇,抖如筛糠,与恩师程东朝夕相处六年,比父亲要亲近得多,弑师之事,无论如何也做不出来。



    他思前想后,传旨龙武将军陆明昱,令其“逐送诸生,遣散民众”,又令京兆尹李雍“督协撤离,安抚京畿”,顺从谢退者不治其罪,违拗肇事者当街立斩,恩威并施,总好收场了吧!



    承天门外的伏阙者听旨之后,虽然不甘心就这样不了了之,可也有不少人起了离散之意。



    上书已达天听,逼迫朝廷即刻逆转乾坤,有所作为,并不现实,学生百姓们已尽所能,天子感念恩师,留足情面,还能企盼什么呢?



    程东的膝盖早已麻木无觉,他望着宫墙上字字千钧的刻书,沧然一笑,“急则恐惧无谋,缓则迟迟变谋,天子今日不断,再无契机!”



    李雍道:“天子方开言路,通达下情,你不感召皇恩,反而鼓唱乱纲,罪当诛戮!”



    京兆府戍队的刽子手将程东团团围住,程东仍无退意,“在廷之臣,奋不顾身,以忠义胁天子,头已在地矣!”



    语罢伸颈扑到刽子手的锧斧之上,断喉而死。



    太学生们伏在血泊之中,悲愤泣泪,“胁天子,胡不退!”



    李雍正要下令大开杀戒,平地里一道冷风悄然卷至,不掀衣襟,却刺得身寒彻骨,噤战连连。



    地上的鲜血冻凝成冰,结成触目可怖的血龙之形。



    时令已是深秋,却远远不到结冰的时候,这突发的异象令人毛骨悚然。



    京兆尹一向由亲王出任,李雍受封赢王,贵为皇族,对龙形异象忌讳极深。



    陆明昱上前,低声道:“事已至此,天怒人怨,祸端凶兆,大大不祥,殿下慎行之,民众兵寡,强则生变。”



    李雍齿冷舌麻,说不出话,忽见一道快马冲开人群,飞奔至承天门。



    马上探报滚鞍落地,跪奏道:“江陵大捷!江陵刺史郭百容攻守有方,长江水战三百里,大败郯军,折敌九万!”



    被王郯牵扯,是盛廷与羌逻议和的主因之一,如果王郯穷途末路,全局之势立刻扭转,决策再不相同。



    李雍急忙奔回承天门内,报奏天子。



    陆明昱跟随其后,踏出数步,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冻结在地的血迹。



    他的目光向太学生们匆匆一扫,不知其中哪个是潜伏的高手,竟有这等隔空凝冰的本事。



    承业帝听闻恩师自戮,张口跌坐,再闻江陵大捷,更是心乱如麻。



    捷报仅晚一步,事已莫可追回!



    从前与恩师相处的点点滴滴,汇聚成海,淹得他胸口翻腾不止。



    朝堂上的七嘴八议,再也听不进耳中,一滴眼泪落在魏濂的血书上,化开一片殷红。



    急则恐惧无谋,缓则迟迟变谋。恩师对他的了解,何其精准,天子今日不断,再无契机!



    承业帝捏起拳头,一拍御案,下旨将六贼中的三人问斩,两人贬籍没其家。



    自新帝继位以来,满堂文武从未见天子如此决然。



    朱承恩以头抢地,倾诉哭求。



    承业帝看着他老泪纵横的脸,长叹一声,“承公,你也老了,不如安归田里,颐养天年。”



    已经出发前往秦州会盟的使臣接到紧急诏书,立刻折返西京。



    魏濂出狱,受封镇远大将军兼御西行军总帅,即日出征。



    程东补赐忠义大夫,西京士民欢呼一片。



    人潮渐退,暮日西垂。



    一天之内能有多少改变,多少意料不到的起始和终结。



    林雪崚牵马眺望宫城,影子在古老的石板地上铺得瘦长。



    林琛决定追随魏濂西征,临走前在萃古阁以手刻石,上书“以死冀一悟,高节自不及。”



    刻罢洒泪,“颠张狂草,程兄有何品评?”



    林雪崚凝视刻文,“爹,我以前看侠客传记,总觉得武功高者,随心所欲,为什么我练太白心经以来,功夫虽然见长,心中却越来越空虚无力?”



    林琛道:“侠气、胆气、义气,与武功无关,程兄虽是学儒,他今日之举,我这一介武夫,却自忖做不到。世上有太多的人觉得自己力量微渺,以至于出力的念头还没冒出,便被打消,殊不知渺力有时也可改变天地,忧惧之时,为者是侠。”



    林雪崚目送父亲在夕阳中离开。



    林琛来去潇洒,厌听告别之语,她只能依依不舍,默默矗立。



    直至父亲消失不见,林雪崚才独自牵马出城,看着宫墙暮影,眼眶不禁一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