莺奴震惊得浑身都凝固了,直至有个阿嬷健步过来,从她手里抱过孩子,她才发觉小公子一直在哭。孩子被产婆们接去清洗,产妇还昏倒在血泊之中。房中的婆娘们哇呀唔呀地喊叫,流着汗的身体碰来撞去,把红铜的脸盆踢得咣咣作响,血水晃了满地,整个产房就是一个大的地狱。就这样,人鬼共嚣也都惊不醒宫主。大夫也来了,大夫问了却说没事,不会死,叫产婆们用力捋宫主的肚子,齐声发力之下,鱼玄机又被活活地疼醒了。
人是没有死。
紫阁的十三子名叫紫幽。他的母亲苏醒过来之后三天都没有见他,最后还是因为胸脯太堵才把他抱来啜咬了两下。从她胸前喷出来的奶水一口就把幽噎哭了,母亲也哭,一把将他摔在榻上。奶娘们慌忙将小公子带走,但却把那哭泣的母亲扔在原地,一直到莺奴赶来安慰她为止。
芳山较之更加沮丧,她从一开始便把鱼玄机腹中的胎儿叫做小宫主,认定了是个小女儿,结果却不如人意。她不敢试探宫主,但想来是不可能让紫幽接替她的宫主之位的。
这样一来,就意味着她至少还要再生一胎。
生育完还淌着恶露,她身上难免秽臭,所以不要莺奴贴近她。莺奴照顾过产妇,本不在意,但一进房间,鱼玄机便很失常地大喊大叫,不让她近身。知道玄机甫产儿,心绪波动,有些疯癫,亟需人安抚照顾,于是坚持坐到她榻上,替下人给她揩抹身子、换除绢纸。
起初她像鱼一样挣扎,像个仇人一样咬她、啃她,一会儿便累了,显得漠然,乖乖地抬起手臂来让她擦;这样纠缠了小半日,年轻的母亲才渐渐适应。她们两个一言不发地坐在灯影中,鱼玄机的脸颊瘦下去一些,整个面相变得险峻。若不是因为嘴唇枯干,那就是一张很残忍的脸。现在她的嘴唇干燥得发灰,所以这只能说是一张落败的脸了。
莺奴替她整理着头发,挽结起来,怕她热坏,但不知她现在冷得没有知觉。鱼玄机长长地睁着眼睛,仿佛在盯着什么看,而瞳子是全然的空白。莺奴的篦子来回拨着她的鬓,如同投石入湖,掀起浅浅细纹;鱼玄机却正像一面无论怎样投掷都不会波动的湖。
她端端地直坐了许久,忽然张开嘴说:"我要说好长一段话,你替我倒点茶汤吧。”
茶碗端来了,她甚至不敢扭过腰去饮,少一动便痛得能要她的命。
饮毕,她缓缓靠到软垫上,对莺奴说:"……你的师父后来有没有对你说起过亡市尽头的见闻?”
当然是说过的,不过仅有寥寥数语;师父不擅长说话。
"不过,她就算说过,也一定没有对你讲起血棠印的秘密……地宫里的五个人,唯有我最后得知真相。”
那日她潜入湖中、触摸到血棠印的时候,就意识到这是一枚权印,当她紧握着权印,对面立刻造影出一个与她一模一样的人;然而两者相撞便促使这种变化湮灭。在那面生灵的镜子前,谁是物所成的影,谁才是真正的"物”,并无有效的证据可以判定。她曾怀疑自己与对面那个造影的身份,实际可能是对调的。而相撞之后为什么自己的身体还在,"她”的形象却消失了,更可以是她的一家之言;在"她”看来,恐怕她也消失了。
"两人”可以相触而湮灭,就好似增一与减一,碰在一条线上就重归于无,仿佛从未生变。那么,虽然难以想象,但或许存在一面现世不能有的镜子,能使物与影的数量正是三个;纵使其中的一个被消去,镜子仍能靠着剩余的形象拨回原貌,只有三个同在时,才会有鱼玄机经历的遭遇。
这样研究下去,如若这种镜子的面数还能继续上推,则还有五影镜、七影镜、十一影镜,但那些亦可以算作是二影镜与三影镜的加和数,"二”和"三”组成了所有事物的基础。但他们相遇后又会怎样变化?推理她自己的所见所闻,大概其中一人会觉得另外二者忽然从眼前消散,而另两人亦各如是,却又仍在某处;眼下至多永远只能有两个,否则也将湮灭为两个或更少,但那第三人永远还在。
莺奴发觉鱼玄机总在寻找一种最本初的事物,在她出嫁前的某夜,她曾说起过天地人世的起点,而现在又在数学中搜寻根源。在她的头脑中,本初之物自有一种天性上的联系,一个数字或与一缕风、一滴水无关,但在鱼玄机心中实是一样的东西,万物是水,万物是数字。
她震惊于鱼玄机抽丝剥茧的耐心,因为有关她自己的身世,连她本人都放弃思索了——又或说冥冥中她已能体悟到事物运行的规律。如果鱼玄机解疑须得付之数学与常识,她则已从心声中感应到规律——再换句话说,鱼玄机最初谴责她以常人的眼界思考俗世,这句谴责反倒是鱼玄机莽撞了。与此相反,鱼玄机才是那留在俗世的人,而她其实早已在无人察觉的时刻,回到她的心界里了。
留在鱼玄机身边的这个莺奴,只是一个"人”,上官武的莺奴,秦棠姬的莺奴,鱼玄机的莺奴;北方阁的莺奴,黛黛的莺奴,梁连城的莺奴,仅此而已。她是人世的一个幻影,人世又是她的心想,两相静持,就像鱼玄机和她心中的神。
但鱼玄机还在继续说,她亦继续听——因为这一切如若真能用言语描述出来,乃是一份不可估量的辛劳。
按照鱼玄机的这种解释,莺奴和她的姐弟共三人,就是这种三影镜的造影与本物。不必介意到底谁才是"物”,因为消除任何一个,都无法使得另外两个同时消失。如果一定要消除其中一个,唯有先增加一个。这增加的一个亦不是"新”的,它早就在镜前,只是由即将消除的那个转化而来——还未死便已生,还未生便先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