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顶点小说网,读书愉快,有事请随时给管理员留言

手机阅读 | 免费注册 | 用户登陆 | 忘记密码

首页>历史军事>大唐杨国舅> 第二〇三章 应制诗

上一章 | 作品目录 | 下一章 | 报错求片

背景色: 字体: [ ]

第二〇三章 应制诗

    洛阳皇宫,集贤殿大殿,早早便布置起案桌和烛台,无数的宫女和太监穿梭其间,尚未入夜,已有宾客相继前来。

    集贤殿又名迎仙宫、集仙殿,为武则天晚年敕命建造。

    武周后期,武则天宠幸张易之、张宗昌兄弟,如此尚嫌不足,于天下广选美少年,入内供奉,创设控鹤监、丞、主簿等官,另择学士才人,作为陪选,用司卫卿张易之为控鹤监,张昌宗等为控鹤监供奉。

    武则天除临朝听政外,就是与这班供奉官在迎仙宫饮酒、博局戏为乐。

    开元十三年,唐玄宗于迎仙宫内宴请中书省、门下省官员、礼官及学士,他看到满座人才济济,宽慰之余,玄宗当众表示,神仙的说法虚无飘渺,朕不采信,贤才是帮助我治理国家的根本,集仙殿应改名集贤殿。

    从此之后,迎仙宫正式更名集贤殿,同时殿内的丽正书院改称集贤书院,集贤书院是大唐最大的藏书馆,举世最恢弘的文化殿堂。

    开元年间的李隆基尚是开明君主,勤于政务,举行宴会基本是遍邀朝臣,同时并不忌讳谈论国事。

    不过朝廷广开言路,面圣很容易,大臣也就无须在宴会上犯言直谏,如此一来,宴会气氛显得异常详和热闹。

    张九龄和裴耀卿来得较晚。

    此时很多大臣已先行抵达,见到二人,都围拢过来行礼问候,尤其是很多不常见宰相的官员,难得在年后有机会见到左相,都趁机前来熟络一番。

    张九龄不太热情,他在朝多年,对于朝中科举出仕或者素有才学的官员,以笑面迎之,偶尔还会驻足寒暄两句,但对于那些靠裙带和世袭祖萌上位的官员,则明显疏远,见面时打招呼也只是微微点头示意,只有部堂才能得他勉强拱手一礼。

    当日与平时宴会有所不同,天下十道朝集使均至东都向皇帝复命,这些人也在宫宴受邀之列。

    因张九龄是各道采访使、朝集使设立的动议者,又是当今左相,他到来时,这些朝集使都不由向他涌过来,想跟他谈谈自己所在地区的情况。

    至于刚刚当上黄门侍郎的李林甫,则因这些朝集使阻隔,连跟张九龄照面打招呼的机会都没有。

    被忽略在旁,令初登高位的李林甫分外丢脸。

    李林甫回到席位上,闷闷不乐半晌,待有人过来跟他恭贺升迁时,才勉强挤出笑容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宴会都快开始了,李隆基依然没有现身,这时一众皇子在侍卫陪同下,出现在集贤殿门口。

    当首便是太子李瑛,除此之外尚有鄂王李瑶、甄王李琬、光王李据、永王李璘和寿王李瑁。

    李隆基此番到洛阳,并未将所有皇子和公主带上,大半都留在长安。

    诸皇子落座,忽然有鼓乐传来。

    大殿两侧的宫廷乐师开始演奏《小破阵乐》,这是李隆基根据《立部伎》中《破阵乐》改编而成,作为宫廷宴会的开场乐。

    伴随乐曲声响起,四名身着金甲胄的宫女从纱帐后出来,于场地当中翩翩起舞。

    王公大臣们皆起身相迎。

    李隆基在武惠妃和咸宜公主一左一右陪同下,从大殿门口走了进来,路过之处王公大臣皆躬身行礼。

    李隆基来到主位前,转过身面对王公大臣,乐曲声停,舞女撤回,李隆基摆摆手示意道:“诸位卿家,入席吧。”

    众王公大臣一齐行礼,先等李隆基和武惠妃坐于主位后,他们才相继落座。

    主位在三层玉阶之上,除了李隆基和武惠妃的席位外,还有太子李瑛和咸宜公主的席位分列两侧。

    无须李隆基出面主持宴会,每次宫宴都有特定的人作为代天子祝酒之人,而这次从席位中走出来行祝酒礼的正是新晋黄门侍郎李林甫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宴会开始。

    宫廷宴会讲究的是喜庆热闹,李林甫祝酒三巡后,马上又是宫廷歌舞表演。

    唐朝到开元时,君臣关系和谐,宫廷宴会并无太多拘泥。

    舞曲开始后,众王公大臣放松下来,自行进食、品酒,不时就舞蹈本身交头接耳,小声议论,宴会在略微有些嘈杂的环境中进行。

    众人最期待的自然是大唐第一剑舞名家公孙大娘的表演。

    不过公孙大娘要压轴出场,众人只能收拾心情,观看宫廷教坊培养出来的舞女献艺,即便这些舞女的才艺略逊公孙大娘一筹,却也比之普通大臣家中豢养的舞女好上太多。

    歌舞表演到最精彩的部分,众王公大臣指指点点,脸上满是沉醉之色。

    此时李隆基悄悄将李林甫叫到身边低语几声,令在场很多人嗅到了一丝“阴谋”的气息。

    两轮歌舞献艺结束,到了应制诗的环节。

    宫廷宴会的应制诗,基本都是大臣歌颂皇帝,称赞国泰民安,祝愿国运昌隆的诗词。

    全场安静下来,李林甫立于玉阶之下,朗声道:“陛下于天下置十道,各置节度使、采访使、朝集使,天下政务皆由圣恩,今日宴会便以此为制,应诗一首。取诗才最佳之人,以舞女二人为赐。”

    题目既是应制诗,众大臣都可应景创作,就好像一场比试,设有彩头。

    而当日应制诗的题目,是《奉和圣制送十道采访使及朝集使》,彩头是两名刚才在宴会上献艺的舞女。

    因为没有定下送哪两个,而刚才表演的舞女自然都在备选之列,这令那些对宫廷舞乐称颂不已的人暗暗心动,刚才还想如何训练自家舞女,现在省了,谁赢了皇帝直接送两个,随你心意挑选,如此好机会谁不动心?

    心是动了,但嘴却不容易动。

    皇帝面前,翰林众多,这些人专门以创作诗词娱乐于宫宴为主业,更有很多闻名遐迩的大才子列席宴会,谁想在这种应制诗的比试环节中取胜,就要过五关斩六将,没个真本事还真登不了台面。

    在李林甫将皇帝转告的题目公之于众后,很多人在四下环顾,都想知道谁人敢出来应此制作诗。

    一些蠢蠢欲动的人,心下也很为难。

    这题目太过“怪诞”,既然是送十道采访使和朝集使的诗,除了有歌颂皇帝英明神武的要求,也要有对这些人劝谏的意思在内,体现皇恩浩荡,这就多了几分寓情于诗的难度,比之平时赞颂一下歌舞,或是单纯给谁践行,或是吹捧皇帝要困难许多。

    李林甫主持宫廷宴会非首次,应付如此场面早就是游刃有余。

    他见无人起来作诗,便笑看左侧当首席位上的张九龄,问道:“张令公,您在朝中一向以诗文见长,十道置采访使及朝集使,也是您跟陛下提议设立,众同僚不起来应诗,难道您也要坐在这里看热闹?”

    李林甫明显是要给张九龄出难题。

    让你刚才对我冷遇,我现在有机会还不好好报复你一下?

    如此难的题目,你又没多少时间想,若你能作出好诗来,那真成稀奇事了,你若说作不出来,就等于是在人前出丑。

    众人都将目光落在张九龄身上,连李隆基也笑着看向他。

    武惠妃的声音突然传来:“陛下,张丞相诗词举世无双,听闻天下士子都想前去拜见,为此他特地出了题目为难,至今无人能登门,不知是否有其事?”

    张九龄厌恶武惠妃,但此时也不得不站起来,恭敬地回答道:“回惠妃娘娘的话,确有其事。”

    这引来不少人议论,甚至看向张九龄,意味深长地笑了起来。

    张九龄也不知这些人在笑什么,他想给自己辩解都不知从何说起。

    突然李隆基打了声哈哈,然后道:“张卿家如今为令公,乃文臣表率,也可说是天下士子之师……师长给学生出题,考校一下学生的学问,有何不可?”

    连皇帝都发话,旁人自然不敢多言。

    李林甫则插话:“师长考校学生,自然是天经地义,但若是师长的才学无法服众,又当如何?”

    “李卿家,不得对张令公无礼。”

    李隆基看似训斥,脸上却无任何恼色,好像是开玩笑一般,“张令公的才学天下何人不钦佩?说他是天下士子之师,莫不是还有谁不服气?连朕都要称他一声师长。”

    皇帝给戴了顶高帽,若自己不出来表现一下,可真就成了徒有其名。

    张九龄看向李林甫的目光充满厌恶,怒气直冲脑门……二人宿怨已久,主要来自于张九龄打从心底里对李林甫这般钻研权术之人的唾弃。

    李林甫以为张九龄仓促之间作不出诗词,那是以他自己的才学揣度,却不知张九龄学富五车,诗才更是了得。

    张九龄捻须颔首道:“那臣便献丑了。”

    在李林甫惊讶的目光中,张九龄琅琅地将他创作的诗当众朗读出来:

    “三年一上计,万国趋河洛。

    课最力已陈,赏延恩复博。

    垂衣深共理,改瑟其咸若。

    首路回竹符,分镳扬木铎。

    戒程有攸往,诏饯无淹泊。

    昭晰动天文,殷勤在人瘼。

    持久望兹念,克终期所托。

    行矣当自强,春耕庶秋获。”

    一首诗诵读下来,工整无比,既有对各地采访使和朝集使的期待,也有对皇恩浩荡的感念,殷切希望之下,臣子拳拳之心在诗文中以极高的诗才展现。

    张九龄一首诗朗读完毕,在场人等鸦雀无声。

    李林甫面色漆黑,半晌说不出话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