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唐朝好郎君 小说()”查找最新章节!
对比两位公主在唐史中的记载,金城公主远多于文成公主,这和她在皇帝心中的地位更高不无关系。
另外,唐史还记载金城公主的嫁妆也甚是丰厚,“赐锦缯别数万,杂伎诸工悉从,给龟兹乐[15]”,而文成公主呢,什么都没记。
金城公主还在路上跋涉呢,唐朝国内便连出变局。
710年6月,中宗李显暴毙,据说是被王后韦氏毒死(此事存疑)。当月,立太子李重茂为帝,改元“唐隆”,朝政尽归韦后之手。
李重茂登基未及一月,6月庚子日,李隆基(唐玄宗)联合太平公主发动兵变,废其为温王(谥号唐殇帝),杀韦氏、安乐公主、上官婉儿,尽除韦氏一门,复立睿宗李旦为帝,史称“唐隆之变”。
短短一月之间,唐朝换了三个皇帝,唐朝皇帝的宗系也由李显一支改为李旦一支。但这对金城公主没有任何影响,睿宗李旦对她比中宗李显还好呢。
睿宗景云二年(711年),李旦遣使入蕃,将金城公主认为亲女。这下金城公主从李显的养女,变成了睿宗朝的长公主[16]。
以此同时,李旦还做出了一个震惊朝野的决定,将河西九曲之地以“汤沐邑”的名义赠给了吐蕃。
此事一出,朝臣无不顿足捶胸,力陈事不可为,但睿宗却表现的非常执拗,坚持为之。
河西九曲(青海东南部)水草丰美,自古以来就是天然的牧场,也是唐朝手中为数不多的良马产地,这次拱手让与吐蕃,使本就良马匮乏的唐朝雪上加霜。
吐蕃得了河西九曲,设洪济(青海贵德县西)、大漠门(青海共和县东南)等城守卫,渐成吐蕃东进河拢的前进基地,两国为此连番血战,无数将士埋骨沙场。
此事足见李旦的政治智商堪忧,难怪被他老妈则天大帝收拾的欲仙欲死。
金城公主入藏后,唐蕃关系有过一小段和睦时期,但很快两国的矛盾便再次显现。
唐朝一直以来都谋求向西拓展,而吐蕃能够扩张的方向,不论是东、北、西哪个方向,首先遇到的都是唐朝。这种结构性的矛盾,根本不是两位公主能够弥合的。
但不管怎样,吐蕃在与唐交往中,都已外甥身份自居(在友好的阶段),这种甥舅关系便是自金城公主而起。
很多人都知道,大昭寺门前的“唐蕃会盟碑”,也叫“甥舅和盟碑”、“长庆会盟碑”,但甥舅之谊从何论起却一头雾水。
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,松赞干布娶文成公主为妻,这不是翁婿关系吗?怎么就甥舅关系了?
甥舅关系的记载,最早见于中宗时期的神龙会盟(唐中宗景龙年间705—707年),李显给吐蕃的敕书
当时,金城公主尚未入藏,但武则天早已应允两国和亲一事,两国以“甥”、“舅”相称并无不妥。这里的“阿舅”应该等同于“岳父”,等到金城公主入嫁后,两国其实依旧是翁婿关系。
但李显旋即而亡,李旦即位后,纳金城公主为长女,实际上将其纳入了自己的宗室序列。而后,先天元年(712年)李旦退为太上皇,禅位于李隆基,唐朝开启了玄宗开元时代。
到了这个阶段,唐蕃两国成了通常意义上的甥舅关系。
李隆基成了赤德祖赞妻子的哥哥,这在中原通常被称为“大舅哥”,也叫“大舅”。李隆基和金城公主的兄妹关系,二者之间是互为认可的,这一点从金城公主在呈文中称玄宗为“皇帝兄”[18]便可见一斑。
吐蕃对两国甥舅关系也一样认可,赤德祖赞在给玄宗的表章中,称其为“皇帝舅”。
由此开始,这种关系一直持续到吐蕃末期,大昭寺门前的唐博会盟碑之所以也被成为甥舅和盟碑,便源于其上镌刻的,“于景龙之年,迎娶金城公主至赞普牙帐,变成舅甥而喜庆矣”
唐蕃两国大舅哥和妹夫的关系究竟怎么样呢?
那可真不是一般的“好”,每隔几年就要撕把一段日子,过后再好上一段。
之前我们提到了,唐蕃两国是结构性的战略矛盾,别说两位公主,就是二十位公主也解决不了。
因此,金城公主入藏四年后,两国战端再开。大舅哥和妹夫二人运筹帷幄,在棋盘上斗得不亦乐乎。
玄宗开元年间,呈现一种非常有节奏的战和交替态势:
711—714年为金城公主入嫁后的和平时期;
714—716年战火初燃;
716—722年再度回归和平岁月;
722—729年战端再起;
730—736年又是和平岁月;
737—741年再度回归战争年代[20]。
之所以会打出这种节奏,其原因在于战争主动发起方基本都是吐蕃,打几年发现获益寥寥,便以金城公主为挡箭牌,挥舞甥舅之谊的大旗请和,攒上几年力量后再打一段。
由此呈文可见,金城公主入藏后,夹在两国之间的尴尬地位。她当然不希望两国刀兵不断,但此事根本不是她能左右。
这种尴尬的身份,必定会影响到其与夫婿之间的关系。《资治通鉴》中曾记载,公主曾有出走个失密国(今克什米尔)的念头[21],可见二人几近破裂的夫妻关系。
我们曾说过,在史料记载上金城公主远多于文成公主,一部分原因也源于两国关系的忽好忽坏。
文成公主入藏后,唐蕃两国都在按各自的轨迹发展,并没有多少剧烈的交集。因此,文成公主基本就是个隐身人,而金城公主则赶上了吐蕃崛起后,谋图与唐朝争霸东亚的岁月,自然有更多机会在史料中露脸。虽然,这种露脸的方式是被迫的。
最后,唐史中金城公主还有这么一段尴尬的记载。
唐代宗广德元年(763年),吐蕃大军突破大震关(陕西陇县西境),泾州(甘肃泾川县北)刺史高晖投降,给蕃军充当向导,引军深入。
六日内,连克邠州(陕西彬县)、奉天(陕西乾县)、武功(陕西武功县西北),代宗东逃陕州(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),长安陷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