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顶点小说网,读书愉快,有事请随时给管理员留言

手机阅读 | 免费注册 | 用户登陆 | 忘记密码

首页>历史军事>唐朝好郎君> 第142章 贾耽的另一面

上一章 | 作品目录 | 下一章 | 报错求片

背景色: 字体: [ ]

第142章 贾耽的另一面

    “唐朝好郎君 小说()”查找最新章节!

    其实,李煜对贾耽的印象并没有坏到根底,毕竟他也是大唐历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。

    贾耽出身于仕宦世家。从小喜欢读地理书籍,喜爱骑马射猎。青少年时期勤奋读书,博闻强记。

    天宝十年,22岁的贾耽以通晓两经登第,从此走上仕途。

    乾元元年,贾耽出任贝州临清(今河北清河)县尉。不久,又转任绛州正平(今山西新绛)县尉。在处理日常政务中表现出色,得到太原尹王思礼赏识,升任度支判官。后转任试大理司直、监察殿中侍御史。

    上元二年(761年),贾耽升任检校缮部员外郎兼太原少尹、侍御史、北都副留守、检校礼部郎中。

    大历八年(773年),贾耽被调任为汾州刺史,在任七年。

    他继承并发展了科学制图的方法。贞元十七年(801年),贾耽经过长达三十多年的积累,完成了《海内华夷图》及《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》四十卷,进献朝廷。其中《海内华夷图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幅大型地图。在制图技术上,创墨朱殊文制图法

    在书籍中的地理记述是中国对外宣示领土和海权的重要依据。他利用掌管接待外国使节的工作便利,向外国使节打听各国的山川形势、地理沿革和风土人情,然后再分门别类加以整理。

    此外,从事贸易活动的商人、少数民族的遗老,甚至民间流传的小说谣谚,他都会留意记录,然后汲取精华,去伪存真。贞元十四年、,贾耽用裴秀的制图六原则绘制“关中陇右及山南九州图”一轴,主要表现陇右兼及关中等毗邻边州一些地方的山川关隘、道路桥梁、军镇设置等内容。他用文字注记详加说明,然后汇编成册,故名《关中陇右山南九州别录》、《吐蕃黄河录》。图和说明一并奏之朝廷。

    贞元十七年,贾耽经过三十多年的阅读文献,调查采访,认真选取资料,绘成了《海内华夷图》,撰写了《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》四十卷,献给朝廷。《海内华夷图》为表现唐代统一的面貌,图的面积约110平方米,“广三丈,纵三丈三尺,率以一寸折成百里。别章甫左衽,奠高山大川;缩四极于纤缟,分百郡于作绘。宇宙虽广,舒之不盈庭;舟车所通,览之咸在目”。其地理范围除唐朝所辖行政区外,还有四邻一些国家,是一幅小范围的亚洲地图,比例尺为一寸折百里,相当于1∶180万。图的内容包括唐朝疆域沿革、行政区划、古今郡县、山川名称、方位、交通道路等。图中的地名古今并注,古地名用黑色,今地名用红色,开中国以两种颜色标注地名的先河。这种墨朱殊文制图法为后世历史沿革地图所遵循。如李兆洛的《历代地理沿革图》,杨守敬的《历代疆域形势图》,都采用这种方法。《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》是《海内华夷图》的文字说明,属地志。南宋绍兴七年(1137年),《海内华夷图》被缩成《华夷图》和《禹迹图》刻于石上,保存在西安碑林。

    贞元二十年(804年),贾耽撰成了《皇华四达记》。《皇华四达记》记载了唐对外交通发展的情况,描述了“广州通海夷道”贯穿南海、印度洋、波斯湾和东非海岸的90多个国家,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和唐朝最重要的海外交通线。原书已流失,有片段留存,记载了中国通向外面的道路,其中有一条是唐朝丝绸之路,最远可达波斯湾及东非地区。

    “老夫听韦将军说,李待诏工于地理,因此特来讨教一二。”

    听到贾耽提起韦皋,李煜心中忍不住暗骂,这个韦皋不是在给自己找事情么?古人没见过飞机,没见过卫星,完全凭借人工测量地图,贾耽即便再厉害,又怎么能比得上自己的地图?

    古人画地图无非用以下几种方法。

    其一:以山川为基准

    以地理状况为依据划分区域,这种方式是古代绘图使用最普遍的方式。它的基本原理如下:首先将县城设在地图中心;再把县域辖区内的主要山川相对于县城的大致方位描绘出来;最后把村镇和道路填充到山川中间就完成了。

    当然,这些山川的走向、方位还是需要绘图人去挨个落实的,也就是用脚去走出来的,不过由于古代没有定位技术,古人只依照自己的感觉去理解方位,不免会产生误差,并且随着地图范围的扩大,这种误差会越积累越多。

    其二:以航线为基准

    航线当然是水运、海运的航线,这种方法操作起来比较简单,我们以京杭大运河为例分析其原理:首先在地图中间画上京杭大运河,在运河的首端画上北京;然后绘图人坐着轮渡从北京一路往南,将沿途的城市和山川地貌记录下来,画在运河两侧;最后当绘图人到达杭州时,在地图的末端画上杭州即可。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具有良好的方向感,缺点是只有长度够长而宽度不够宽。以上两种方法都是以绘图人的主观印象出发的,接下来介绍一种以客观条件为主的绘图方式。

    其三:以比例为基准

    俗话说“兵贵神速”,在冷兵器为主的古代战场上,熟悉作战环境、能够及时调兵遣将,是胜利的重要因素,所以帝王对待这些具有战略意义的区域,必须采用更加科学更加准确的方式来绘图,这就衍生出了客观比例法。

    其实比例法和现代的比例尺是相似的,就是在地图里绘制上满满的固定比例的方格,一个小格代表固定的里程,也就是所谓的比例尺,比如1:10000,即图上的一个小格就代表十公里。然后根据实际方位、实际距离将城镇和地貌填充到方格上,地图就完成了。不过这种方式对于精度的要求性是很高的。

    虽然前两种方法在精度和准确性上很难达到完美,但都是古人一步步实践走出来的,并不是凭空想象得来的,绘制一条线路或者一个小县城或许就要花上大半年的时间。第三种方法的困难程度更高,需要做的工作量更大!